看病足不出户!你还有这样一种选择→
看病预约难?
排队时间长?
看病问题经常困扰着许多居民
现在多了一种方式能够
让各位居民享受
足不出户在家看病
“小杨医生,谢谢你!我感觉精神越来越好了,在家就能看病真的太方便了!”顾阿姨激动地握着杨医生的手说道。
顾阿姨是杨皓医生的签约居民,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血糖、血压非常不稳定。因女儿长期定居在国外,很多时候不能及时照应,照顾年幼的外孙时,顾阿姨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杨医生拥有5年的家庭医生工作经验,在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通过耐心宣教让顾阿姨树立恢复的信心。经过两个月的细心治疗后,顾阿姨血压和血糖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杨医生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为疫情中一人在家的顾阿姨老公陈叔叔代配药;经常去看望在迎园医院病区住院的顾阿姨母亲……现在,顾阿姨把小杨医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经常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成为了家庭的“健康朋友”。
什么是家庭医生制服务?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指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契约服务的形式,让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连续、安全、有效、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动态化健康管理。
目前,家庭医生能够带来的福利机制已经非常完善,像顾阿姨这样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处方,开具1-2个月的用量。
“那天啊,要不是孙医生拦着我不让我走!我这条命可就没了!”陆老伯和家人向医院送来锦旗,表达对家医孙医生的感激之情。
陆老伯经常独自一人到迎园医院配药,一天孙医生接诊后,发现老伯的面色不太好看,陆老伯告诉她最近时常感到胸闷,孙医生考虑老伯可能患心肌缺血性疾病,建议他去上级医院做检查。陆老伯固执地认为这只是老毛病,经孙医生耐心劝说后,老人接受了建议,静静坐着等待家人来接送。
放心不下老人的孙医生在接诊的空隙查看他的状况,老伯突然手捂着胸口,脸色逐渐苍白。见此情形,孙医生立即展开急救,吸氧、打开静脉通路、心电监护……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后,老人的状态稳定了下来,在家人的陪护下顺利转到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
家庭医生的存在,无疑为独自看病的老人也增添了安全感,子女不在身边时家医就是“亲人”。通过“1+1+1”签约服务模式,居民签约一家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再自愿选择一家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可以预约组合内的医疗机构门诊,如病情需要可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诊疗并用药。
陈老伯是诸春燕的家床患者,在签约期间,陈老伯做过一次股骨头置换术,恢复稳定后便回家进行休养。到了伤口需要拆线的时候,家属却犯了难,手术位置使陈老伯不便下床行走,如果送到医院需要用担架转运,陈老伯年事已高,免不了一番“折腾”。于是,家属试着打电话给诸医生,询问是否可以上门拆线。“可以的,没有问题。”诸医生接到电话后,一口答应。在一天忙碌的门诊工作结束后,诸医生便带好拆线用的器械、消毒工具来到陈老伯家中。
诸医生做好消毒准备,先为陈老伯检查了伤口情况,伤口愈合良好。拆完所有的线后,诸医生又反复地检查是否有遗留的线头,最后进行消毒、抹药。整个过程都非常小心仔细,诸医生还嘱咐家属后续的护理注意事项,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叫她过来帮忙。“真的谢谢诸医生上门来服务!帮了我们大忙!”
家庭医生时常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家中,通过建立家庭病床、上门服务等形式提供更贴心便利的医疗服务,为他们送医送温暖。家庭病床制可以提供持续性的治疗护理,节省住院费用,大大减轻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
老龄化进程加速之下,家庭医生制度无疑能够节省更多医疗资源,为老年人们提供更贴心、优质的服务,而家庭医生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治疗家庭成员的疾病,更能够帮助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范慢性病,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