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这位“垃圾优等生”为什么行?
近日,2021年上半年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发布,新成路街道实效考评为优秀,位列全区前茅。新成这位“垃圾优等生”为什么能在多次“统考”中脱颖而出?小新今天要来叨一叨。
管垃圾我们有个“司令部”
作为全区12个街镇中唯一拥有“垃圾管理司令部”的街镇,新成的“垃圾”有人管、有人抓,更有人理。今年,为了抓实落细垃圾分类工作,街道专门成立垃圾分类办公室,办公室制订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管理细则,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建立“领导包片、科室包路段、居干包楼门”的督查管理机制,在主干道路上建立了多支“垃圾分类”队伍,明确各居村考核办法,在居民社区形成了街镇、社区、物业齐抓共管的格局。正是有了这个“司令部”,让新成的“垃圾”形成了管、查、督“一口受理”“一口服务”的模式。
数字赋能让新成垃圾“长眼睛”
“垃圾高考”要凭实力更要靠科技。继率先在全区建立首个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后,今年,新成路街道把“垃圾事”纳入一网统管范畴,又一次在全区率先完成垃圾厢房监测全覆盖,实现垃圾分类监管24小时在线。
紫金里、东润舒庭、瑞凯丽庭等3个小区的5个投放点更是通过无线网络,安装了“垃圾管理眼”,实现了手机APP实时监控。一旦有居民在非投放时间,进入监控区域乱投放,监控系统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手机APP提醒。因为有了这样“垃圾管理眼”,非投放时段的“小包垃圾落地“发生率从过去的87%降为5%。
敢于向自己“下刀子”
“两网融合”是“垃圾高考”的重要一项指标。但因为部分“可回收垃圾”收运成本高,回收价值低,“两网融合”点建设管理成为“垃圾高考”主要失分点之一。为了让失分点成为得分点,街道敢于向自己“下刀子”,找麻烦,把原来的“废品小分队”收编重新建立“社区两网融合收运队”,率先在社区实行“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定点+定时”收运模式,即按照网格化管理规划回收路线,开展定点收运,不仅解决了服务点可回收物满溢的问题,更提高了服务点内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周转率。
在结合沿街商铺,针对水果店及餐饮店的泡沫塑料、玻璃瓶产生量较多的情况,街道试点以商铺建立沿街“两网融合”收运服务点,将“两网融合”回收运服务范围延伸至沿街商铺,让“两网融合”真正融起来,让“垃圾”不再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