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WF9001000-2021-004 | 发布机构: | 新成路街道 |
生效日期: | 2021年03月15日 | 文 号: | 嘉新发[2021]3号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各街镇文件 |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办事处
嘉新发[2021]3号关于印发《新成路街道2021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社区(村)、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新成路街道2021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已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新成路街道办事处
2021年3月15日
新成路街道2021年生活垃圾全程分类
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一步提升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现结合街道实际,制定2021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问题、环保、效果、目标、示范等五个方面为导向的原则,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市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推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二、工作目标
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稳步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持续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今年,街道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低于34吨;湿垃圾日均分类量高于24吨;可回收物日均量高于10吨,其中,主体企业日均回收量高于8吨,源头减量率达到1.25%,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
(一)源头分类固成效
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执法,居民普遍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保持街道垃圾分类成效稳定在高水平,居村、单位及公共场所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通过示范街道的复评。
(二)规范收处强监管
全面整合垃圾清运作业队伍,建立健全垃圾清运作业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狠抓垃圾残液治理,优化区域收运路线,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清运作业管理模式。明确生活源有害垃圾收、存、处标准,规范有害垃圾全程分类管理。加强对皋成菜场小型湿垃圾设施监管,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保持规范运行。
(三)回收利用优体系
优化生活源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加强站点运行管理,提升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的知晓率、参与率。建立回收主体企业考核奖惩及退出机制,落实分拣残渣无害化处置,及时清理、取缔无证流动收购行为,规范回收市场秩序。
(四)执法保障强支撑
完善管执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执法支撑保障,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全覆盖执法监督,畅通群众参与、群众监督渠道,实现垃圾分类精准执法、高效执法。
(五)低碳减量促示范
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将厉行勤俭节约与实现源头减量紧密结合,引导减少餐饮浪费,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浓厚氛围。推动一次性用品、包装减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巩固源头分类实效
1.持续优化居民区分类投放管理。持续发挥居民区党建引领作用,强化居村委、物业、业委、居民协商共治,通过跟踪性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坚持定点投放的基础上适度延长投放时间或强化定时管理,完善节假日延时投放模式。(牵头单位:社区自治办;配合单位:社区党建办、房管所;责任单位:各居村)充分结合农村垃圾投放和收集规律,提高村民分类意识、上门分类收集服务能力和分类存储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地区垃圾乱堆放现象整治力度,加强农户户桶保洁管理,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补齐源头分类短板。(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责任单位:新成村)
2.持续巩固单位分类管理实效。按照“行业牵头、属地推进、单位负责”的原则,持续推动落实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场、菜场、饭店、商务办公楼宇、工厂、交通枢纽、沿街商铺等各类区域源头分类工作,加强行业指导与执法监督,促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牵头单位:党政办、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服务办、社区发展办、市场监管所;配合单位:城管中队;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强化道路、商场商圈、公交站点公共区域分类容器、标识标志、分类投放管理,通过设置分类投放指引、细化分类投放容器或投放口改造、强化分类投放实效巡查等方式,提高公共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发展办;配合单位:城管中队;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
3.持续提高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分类实效。重点提升人流量集中、具有窗口示范意义的公共区域分类实效,加大实效检查力度。不断提升医院垃圾分类示范作用,强化医院垃圾分类检查结果应用,不断提高门诊区域、住院区域垃圾分类实效,严格实施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流。规范设置道路废物箱,保持废物箱设施整洁完好,并落实专用的废物箱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实行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收集。(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服务办;配合单位:城管中队;责任单位:迎园医院、迎新保洁公司)
4.持续深化物业一岗双责管理。运用“一小区一方案”方法,根据小区居委、物业的具体情况,总结经验做法,推进85%以上居民区推行物业保洁员“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奖惩考核机制,加强岗位培训,持续推动物业“一岗双责”见成效、保长效;对分类正确参与率不理想的居住区,通过强化志愿者值守或监督检查等措施,提高分类实效。(牵头单位:房管所;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自治办;责任单位:各社区)优化分类投放点周边全时段环境卫生质量管理,升级分类投放点除臭、洗手等装置的硬件配置,规范污水排放,落实有条件的点位就近纳管排放。(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房管所)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纳入物业管理合同,试点调整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约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促进物业企业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环节依法依规履行职责。(牵头单位:房管所;责任单位:各物业公司)
(二)坚持环保导向,规范收运处置环节
5.规范提升分类收运作业管理。开展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残液、冲洗水规范收集和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垃圾清运作业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生活垃圾清运管理,彻底解决生活垃圾残液违规排放和作业车辆冲洗水污染环境问题。加强清运车辆革新,实施装载量控制,在辖区所有小区开展白天“定时定点投放”结束后的垃圾清运工作,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夏季一日两运工作,减少垃圾堆放时间过长产生的异味问题,落实车辆清洗保洁,避免作业扰民,全面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城管中队、各物业公司、各社区;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加强对湿垃圾日均产生量10桶以上的大型商圈、大型工厂、餐饮食堂等区域“生熟”细分类宣传指导,垃圾清运单位落实专车专运,满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末端处置工艺要求。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制度,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生活垃圾,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清运单位源头拒收采集上传、管理部门审核移送、执法部门跟进督查的闭环管理。(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
6.规范有害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按照“产生者分类投放、各居村委属地收集、环卫统一收运处置”原则,规范生活源有害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体系。居住区和单位应对生活源有害垃圾集中存放,并做好防水、防破损等防护措施;垃圾清运单位应配置具有缓冲设备或材料的密闭化专用车辆,收运交付时应对有害垃圾进行计量管理;有害垃圾中转点应满足专人管理、空间封闭、防雨防晒、防渗防漏等管理要求,积存满一定量后,预约市绿化市容局确定的专业收运企业进行统一运输,中转点由街道及环卫公司负责监管(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各居村、单位、迎新保洁公司)。完成辖区内有害垃圾中转点办理环评手续,解决环保风险隐患问题。(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
7.规范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运行。加强对现有皋成菜场小型湿垃圾设施进行监管,制定统一管理标准,明确环保要求。一季度前完成在用小型湿垃圾设施监测,推进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设施的达标改造,特别对减量型设施(排水)通过加装污水处理设施或设置污水收集设备转运处置,确保污水达标排放,落实现有就近就地设备污染控制措施(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责任单位:皋成菜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及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湿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配置装置升级,实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街道就地就近处理利用。(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责任单位:新成村)
(三)坚持效果导向,优化回收利用体系
8.健全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贯彻实施可回收物主体企业管理指导意见,建立街道、居村两级考核评价体系,对主体企业服务质量、运输规范、计量统计等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对回收服务未达标、未能履约、或发生违法行为等引发恶劣影响的主体企业予以清退。(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责任单位:各居村、市城投集团)落实主体企业和街道对可回收物点、站的经营责任和管理责任,推进两网融合中转站回收资质及环保手续办理,实现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借势借力扫除非法回收站点,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清理、取缔无证流动收购行为,净化回收市场。(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派出所;责任单位:市城投集团)两网融合服务点、中转站进行可回收物收集转运后的分拣残渣,应及时纳入属地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施无害化处置。(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市城投集团)建立严密监管和数据追溯机制,两网融合中转站应当配备自动称重计量系统及监控设备,将可回收物数据纳入全区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数据自动化、定量化和可溯性统计,并接受实时监督,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效率,进一步规范回收企业运营。(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市城投集团)
9.开展可回收物细分类投放。优化沿街道路废物箱位置、间距及投放口设置,推进可回收物投口改造,细化可回收物为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分别收集报纸传单、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商业场所、公交站点细化可回收物收集容器设和投放智能回收柜置。(牵头单位:社区发展办;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各商场、单位)结合社区新基建要求,在有条件区域推行智能回收柜、线上预约与线下回收相结合等“互联网+”回收模式,提高居民交投可回收物的便利性。(牵头单位:社区自治办;责任单位:嘉乐社区)结合建党100周年重大活动保障,部分地标区域、窗口区域试点创建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示范点,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垃圾分类示范公共场所样板。(牵头单位:社区文明办;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10.加强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保障。落实废玻璃、废塑料泡沫等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规范废织物回收箱设置和运营管理,推进形成体系畅通、运营稳定、管理有效、服务规范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产业链。(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配合单位:各居村;责任单位:市城投集团)根据市级定期更新的可回收物目录,落实生活源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切实将辖区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做到应收尽收,并做好居村交投、环卫收运、企业转运等环节监督及台账管理。将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收运落实情况纳入街道及主体企业日常考核,并与补贴发放挂钩。(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市城投集团)
(四)坚持目标导向,夯实监管执法保障
11.开展薄弱环节与重点区域执法检查。聚焦全程分类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在继续开展日常执法检查的同时,加强对生活垃圾产生单位、源头投放管理单位、收运和处置单位的执法检查,强化对居民区、公共场所个人投放行为的执法监督,量化全年各类违法违规案件数,促进分类习惯养成。(牵头单位:城管中队;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各居村、相关单位)
12.加强居村分类管执联动。聚焦5%新入沪人员、5%未遵守定时投放人群,加强精准宣传指导,居村委、物业服务企业落实投放点视频监控调阅、定期巡查等措施,锁定垃圾不分类及偷乱倒等违法对象,量化源头发现移送案件数,落实惩戒措施,并畅通居村上报、管理审核、执法查处网上流转处理渠道,提升分类实效。(牵头单位:社区自治办、房管所、城管中队;责任单位:各居村)
13.强化执法结果应用。推进落实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记分与物业服务企业选聘挂钩机制,对各类单位的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纳入相应的信用惩戒,探索个人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执法部门积极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反馈执法信息,对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等情形,依法将其纳入本市公共信用平台,实施信用惩戒。(牵头单位:社区发展办、房管所、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五)坚持示范导向,倡导引领低碳绿色生活
14.深入引导餐厨垃圾减量。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宣传,在党政机关、学校食堂、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等普及开展“文明餐桌”“公筷公勺”“光盘”行动,落实单位生活垃圾合同签订、收运情况信息平台实时录入,做好餐厨垃圾计量核定,为探索建立湿垃圾(餐厨垃圾)源头减量价格杠杆制度提供数据支撑,逐步形成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梯度管理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党政办、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服务办、社区文明办、市场监管所;配合单位:迎新保洁公司;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推进“源头减量零浪费街区”试点项目,形成引领性标准,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宣传。(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发展办、社区文明办;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15.推动一次性用品和包装物源头减量。深入落实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游业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等措施,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牵头单位:党政办、社区发展办、市场监管所;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四、保障措施
(六)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方责任。
16.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要建立健全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夯实四人领导小组统筹谋划与综合协调基础,对照年度指标任务,倒排时间节点、锁定任务清单,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各成员单位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各部门、单位垃圾分类职责和义务的规定以及年度工作要点要求,对照责任清单,进一步健全运行、考核、激励等具体配套制度,协调属地对应管理部门对标对表推进落实。(牵头单位: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配合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居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业委、物业、志愿者“多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深化垃圾分类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强化基层治理效能。(牵头单位:社区党建办、社区自治办、房管所;责任单位:各居村)
17.完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推进建设街道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一网统管”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监控对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等场景应用,提升源头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支撑能力,提高分类工作实效。(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联勤中心;配合单位:派出所;责任单位:各居村)持续应用“城管通”“爱嘉”手机工作终端,强化专业督查、第三方巡检与社会监督等多方参与,落实周抽查、月覆盖,实行前端分类实效常态化管理,形成发现、移送、处置工作闭环。(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文明办、联勤中心;配合单位:街道垃圾分类巡查组;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建立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持续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度推进生活垃圾全过程物流信息挖掘和应用,为辖区生活垃圾分析预判、监督管理以及应急处置提供支撑。(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迎新保洁公司)
(七)健全考评机制,优化激励奖惩
18.完善综合考评机制。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工作,促进居住区、单位达标率稳定在95%及以上,通过示范街镇复评。以问题为导向,严格对标达标(示范)创建细则要求,加强分类实效多层级、高频次督查,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属地开展自查自纠,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不力进行约谈,并通过通报、简报形式及时督促抓好落实。(牵头单位: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责任单位:各居村、相关单位)结合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实效不佳、收运环节管理不善等难点性问题,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体系管理成效考核纳入对各居村绩效考核内容,对公交站点等窗口区域,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测评,推进属地落实责任、主管部门参与监管。结合垃圾非正规堆点各项工作推进要求和农户生活垃圾上门分类收集特点,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全面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合理性。(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文明办;责任单位:各居村、相关单位)
19.优化垃圾分类奖惩机制。全力保障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转运设备、处理设施等方面财政投入,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牵头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社区发展办(财政))
(八)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自治共治氛围
20.加大精准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专栏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引导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引入社会监督,邀请媒体、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检查和考核评价,不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实,努力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牵头单位:社区文明办;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责任单位:各居村、相关单位)
21.加强志愿服务引导。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建立队伍管理机制、考评激励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志愿服务队,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牵头单位:社区文明办;配合单位: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自治办;责任单位:各居村)
附件: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任务清单
2021 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任务清单 | |||||
序号 | 任务名称 | 任务内容 | 牵头单位 | 配合单位 | 责任单位 |
1 | 完善制度配套政策制定 |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方案 | 工作领导小组 | 各成员单位 | 各居村、相关单位 |
2 | 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方案 | ||||
3 | 制定年度资金奖补方案 | ||||
4 | 持续巩固源头分类实效 | 持续发挥居民区党建引领作用,强化居村委、物业、 业委、居民协商共治,在坚持定点投放的基础上适度延长投放时间或强化定时管理,完善节假日延时投放模式。 | 社区自治办 | 社区党建办、房管所 | 各居村 |
5 | 提高村民分类意识、上门分类收集服务能力和分类存储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地区垃圾乱堆放现象整治力度,加强农户户桶保洁管理,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 | 新成村 | |
6 | 持续巩固单位分类管理 实效 | 按照“行业牵头、属地推进、单位负责”的原则,落实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商场、 菜场、饭店、 商务办公楼宇、工厂、交通枢纽、 沿街商铺等各类区域源头分类工作,加强行业指导与执法监督,促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 | 党政办、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服务办、社区发展办、市场监管所 | 城管中队 | 各责任单位 |
7 | 强化道路、商场商圈、轨交站点公共区域分类容器、 标识标志、分类投放管理,通过设置分类投放指引、 细化分类投放容器或投放口、强化分类投放实效巡查等方式,提高公共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实效。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社区发展办 | 城管中队 | 迎新保洁公司 | |
8 | 持续提高公共机 构和公共场所分类实效 | 强化医院垃圾分类检查结果应用,不断提高门诊区域、住院区域垃圾分类实效,严格实施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流。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社区服务办 | 城管中队 | 迎园医院、 迎新保洁公司 |
9 | 规范设置道路废物箱,保持废物箱设施整洁完好,并落实专用的废物箱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实行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收集。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城管中队 | 迎新保洁公司 | |
10 | 持续深化物业 “一岗双责”管理 | 在85%以上居民区推行物业保洁员“一岗双责”制度 | 房管所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社区自治办 | 各社区 |
11 | 完善奖惩考核机制,加强岗位培训,持续推动物业“一岗双责”见成效、保长效 | ||||
12 | 对分类正确参与率不理想的居住区,通过强化志愿者值守或监督检查等措施,提高分类实效。 | ||||
13 | 升级分类投放点除臭、洗手等装置的硬件配置,规范污水排放,落实有条件的点位就近纳管排放。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房管所 | 各物业公司 | |
14 | 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纳入物业管理合同,试点调整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约定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 房管所 | —— | 各物业公司 | |
15 | 规范提升分类收运 作业管理 | 开展生活垃圾清运过程中残液、冲洗水规范收集和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垃圾清运作业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解决生活垃圾残液违规排放和作业车辆冲洗水污染环境问题。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城管中队 | 迎新保洁公司 |
16 | 在70%以上小区开展白天“定时定点投放”结束后的垃圾清运工作,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夏季一日两运工作。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城管中队、 各物业公司、各社区 | 迎新保洁公司 | |
17 | 加强对湿垃圾日均产生量 10 桶以上的大型商圈、大型工厂、餐饮食堂等区域“生熟”细分类宣传指导,垃圾清运单位落实专车专运。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 | 迎新保洁公司 | |
18 | 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生活垃圾,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清运单位源头拒收采集上传、管理部门审核移送、执法部门跟进督查的闭环管理。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城管中队、 联勤中心 | 各责任单位 | |
19 | 规范有害垃圾全 程分类管理 | 居住区和单位应对生活源有害垃圾就地集中存放,并做好防水、防破损等防护措施;垃圾清运单位应配置具有缓冲设备或材料的密闭化专用车辆,收运交付时应对有害垃圾进行计量管理;有害垃圾中转点应满足专人管理、空间封闭、防雨防晒、防渗防漏等管理要求,积存满一定量后,预约市绿化市容局确定的专业收运企业进行统一运输,中转点由属地街镇及区绿化市容局负责监管。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责任单位 | 迎新保洁公司 |
20 | 完成辖区内有害垃圾中转点办理环评手续,解决环保风险隐患问题。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迎新保洁公司 | |
21 | 规范湿垃圾就地 处置设施运行 | 加强对分散在居住区、单位、农村的小型湿垃圾设施进行监管,制定统一管理标准,明确环保要求。一季度前完成在用小型湿垃圾设施全覆盖监测,对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设施推进达标改造,特别对减量型设施(排水)通过加装污水处理设施或设置污水收集设备并转运处置, 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 | 皋成菜场 |
22 | 深化农村湿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配置装置升级,实现湿垃圾不出村、不出街道就地就近处理利用。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 | 新成村 | |
23 | 健全可回收物回收 利用体系 | 建立街道、居村两级主体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对主体企业服务质量、运输规范、计量统计等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对回收服务未达标、未能履约、或发生违法行为等引发恶劣影响的主体企业予以清退。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 | 各居村、 市城投公司 |
24 | 推进两网融合中转站、集散场回收资质及环保手续办理,实现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借势借力扫除非法回收站点,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清理、取缔无证流动收购行为,净化回收市场。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社区发展办、城管中队、派出所 | 市城投公司 | |
25 | 两网融合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进行可回收物收集转运后的分拣残渣,应及时纳入属地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施无害化处置。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迎新保洁公司、 市城投公司 | |
26 | 健全可回收物回收 利用体系 | 建立严密监管和数据追溯机制,两网融合中转站、集散场应当配备自动称重计量系统及监控设备,将可回收物数据纳入全区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数据自动化、 定量化和可溯性统计,并接受实时监督,进一步规范回收企业运营。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市城投公司 |
27 | 开展可回收物细分类投放 | 优化沿街道路废物箱位置、间距及投放口设置,推进可回收物投口改造,细化可回收物为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分别收集报纸传单、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等。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迎新保洁公司 |
28 | 鼓励有条件的商业场所、轨交站点细化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和投放智能回收柜设置。 | 社区发展办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商场、单位 | |
29 | 结合社区新基建要求,在有条件区域推行智能回收柜、 线上预约与线下回收相结合等“互联网+”回收模式。 | 社区自治办 | —— | 嘉乐社区 | |
30 | 结合建党 100 周年重大活动保障,部分地标区域、窗口区域试点创建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示范点,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垃圾分类示范公共场所样板。 | 社区文明办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相关单位 | |
31 | 加强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保障 | 落实废玻璃、废塑料泡沫等低价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规范废织物回收箱设置和运营管理,推进形成体系畅通、运营稳定、管理有效、服务规范的低价值可回收物产业链。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居村 | 市城投公司 |
32 | 落实生活源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做切低价值可回收物到应收尽收,并做好居村交投、环卫收运、企业转运等环节监督及台账管理。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市城投公司 | |
33 | 开展薄弱环节与 重点区域执法检查 | 在继续开展日常执法检查的同时,加强对生活垃圾产生单位、源头投放管理单位、收运和处置单位的执法检查,逐步开展对居民区、公共场所个人投放行为的执法监督,量化全年各类违法违规案件数,促进分类习惯养成。 | 城管中队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居村、相关单位 |
34 | 加强居村分类管执联动 | 聚焦 5%新入沪人员、5%未遵守定时投放人群,加强精准宣传指导,落实投放点视频监控调阅、定期巡查等措施,锁定垃圾不分类及偷乱倒等违法对象,量化源头发现移送案件数,落实惩戒措施,并畅通居村上报、管理审核、 执法查处网上流转处理渠道。 | 社区自治办、房管所、城管中队 | —— | 各居村 |
35 | 强化执法结果应用 | 推进落实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记分与物业服务企业选聘挂钩机制,对各类单位的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纳入相应的信用惩戒,探索个人垃圾分类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执法部门积极向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执法信息反馈,对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等情形,依法将其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用平台,实施信用惩戒。 | 社区发展办、房管所、城管中队、市场监管所 | —— | 各相关单位 |
36 | 深入引导餐厨垃圾减量 | 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宣传,在党政机关、学校食堂、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等普及开展“文明餐桌”“公筷公勺”“光盘”行动,落实单位生活垃圾合同签订、收运情况信息平台实时录入,做好餐厨垃圾计量核定,为探索建立湿垃圾(餐厨垃圾)源头减量价格杠杆制度提供数据支撑,逐步形成餐厨垃圾源头减量梯度管理长效机制。 | 党政办、社区服务办、社区文明办、市场监管所 | 迎新保洁公司 | 各相关单位 |
37 | 推进“源头减量零浪费街区”试点项目,形成引领性标准,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宣传。 | 社区发展办、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文明办 | —— | 各相关单位 | |
38 | 推动一次性用品 和包装物源头减量 | 深入落实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游业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场所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等措施,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 | 党政办、社区发展办、市场监管所 | —— | 各相关单位 |
39 | 建立责任清单、 任务清单 |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夯实四人领导小组统筹谋划与综合协调基础,对照年度指标任务,倒排时间节点、锁定任务清单,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 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 | —— | 各成员单位 |
40 | 建立责任清单、 任务清单 | 进一步健全运行、考核、激励等具体配套制度,协调属地对应管理部门对标对表推进落实。 | 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 | —— | 各成员单位 |
41 | 建立责任清单、 任务清单 | 完善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业委、物业、志愿者“多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深化垃圾分类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强化基层治理效能 | 社区党建办、社区自治办、房管所 | —— | 各居村 |
42 | 完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 推进建设街道生活垃圾全程分类 “一网统管” 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监控对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等场景应用,提升源头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支撑能力。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联勤中心 | 派出所 | 各居村 |
43 | 持续应用“城管通”“爱嘉”手机工作终端,强化专业督查、第三方巡检与社会监督等多方参与,落实周抽查、月覆盖,实行前端分类实效常态化管理,形成发现、移送、处置工作闭环。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文明办、联勤中心 | 街道垃圾分类巡查组 | 各相关单位 | |
44 | 建立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持续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度推进生活垃圾全过程物流信息挖掘和应用。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迎新保洁公司 | |
45 | 完善综合考评机制 | 促进居住区、单位达标率稳定在95%及以上,示范街镇复评通过率稳定在 90%以上。以问题为导向,严格对标达标(示范)创建细则要求,加强分类实效多层级、高频次督查,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属地开展自查自纠,对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不力进行约谈,并通过通报、简报形式及时督促抓好落实。 | 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 | 各成员单位 | 各居村、相关单位 |
46 | 完善综合考评机制 | 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体系管理成效考核纳入对各居村绩效考核内容,对公交站点等窗口区域,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测评,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考评,全面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合理性。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文明办 | —— | 各居村、相关单位 |
47 | 优化垃圾分类奖 惩机制 | 全力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分类、转运设备、处理设施等方面财政投入,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实施细则,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 | 社区发展办(财政) |
48 | 加大精准宣传力度 | 积极宣传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通过专栏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引导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引入社会监督,邀请媒体、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检查和考核评价,努力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社会氛围。 | 社区文明办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 | 各居村、相关单位 |
49 | 加强志愿服务引导 | 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建立队伍管理机制、考评激励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街镇志愿服务队,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 | 社区文明办 | 社区管理办(垃分办)、社区自治办 | 各居村 |